19660801-0812 八届十一中全会

事件简介

事件影响

相关文件

Wiki

摘自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于 1966 年 8 月 1 日至 12 日在北京举行。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 141 人。列席会议的有省、市、自治区党委及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,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全体成员和首都高等学校的“革命师生”代表 47 人。毛泽东于 8 月 5 日写下《炮打司令部——我的一张大字报》。8 月 7 日,大字报发表后,全会立即转为集中揭发批判刘少奇和邓小平。

8 月 8 日,全会通过了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》(即《十六条》),规定 文化大革命 的斗争目标是斗垮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”,批判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”,把领导权夺回到无产阶级手中来。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方法是运用“四大”(大鸣、大放、大字报、大辩论)。

全会讨论和批准了 1962 年 9 月八届十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关于国内、国际问题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措施。

8 月 12 日,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,选举毛泽东任主席,林彪任副主席,选举毛泽东、林彪、周恩来、陶铸、陈伯达、邓小平、康生、刘少奇、朱德、李富春、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;补选陶铸、陈伯达、康生、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为中央政治局委员;李雪峰、谢富治、宋任穷为政治局候补委员;补选谢富治、刘宁一 为中央书记处书记;决定撤销彭真、罗瑞卿、陆定一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及杨尚昆的候补书记的职务。另外增补候补中央委员 杨得志韦国清罗贵波张经武谢觉哉叶飞 为中央委员。全会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,未按得票多少排列名次,林彪名列第二位,实际上成为毛泽东的副手和接班人。全会没有重新选举中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,但以后只有林彪被称为副主席,刘少奇、周恩来、朱德、陈云原来的副主席职务不再提及,实际上是取消了。

八届十一中全会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是一次关键性的会议。会后,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很大部分权力,逐渐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所掌握。